中心简介

发布人:人工器官及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发表时间:2021-11-18 58:09:56点击:24

2006年4月,教育部下达了《教育部关于2006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立项的通知》(教技司[2006]30号文),批准暨南大学筹建人工器官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四年来,工程中心按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人工器官及材料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现有的研发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现代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的成果,完成了申请书的既定目标,建成了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工程中心已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技术平台。

按照建设规划,工程中心主要围绕人工骨、人工生物膜、人工角膜等几个方向进行了研发和产品的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与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对医疗器械产品“人工肺体外循环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开发。目前,工程中心已建有生物材料研发中心、临床试验中心以及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广州暨科拓源生物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两个产业化示范基地。

工程中心已建设面积6370平方米,其中生物材料研发中心占地2980平方米、 临床试验中心占地1090平方米、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业化示范基地占地2300平方米、广州暨科拓源生物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业化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中,拟建厂房面积 6000平方米。工程中心累计投入建设经费3236.8万元,包括“211”工程配套经费1000万元,科研项目经费 886.8万元,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投入经费850万元,广州暨科拓源生物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一期建设将投入经费3000万元)。其中,工程中心的实验室建设及改造费950万元,购置仪器设备1161.5万元,运营经费238.5万元,项目研发经费753.8万元。所购置的仪器设备均已安装投入正常使用,运行情况良好。

工程中心拥有专门从事人工器官及材料的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各类人才共101人,形成了一支“产学研”复合型的技术团队,副高以上人员54人,其中45人具有博士学位。在该团队中从事上游技术的人员46人,从事产业化等工程技术研究的32人,从事一线操作的高级技师10人,从事项目管理的13人。同时工程中心的部分人员还参与了耐磨材料与功能材料广东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广东省高校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工程中心立足于人工器官与生物材料的国际发展前沿,结合国内现代医药和临床医学对材料的需要,开展了从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系列研究,在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1)工程中心已申请发明专利36项,授权15项,其中人工骨修复材料专利“聚乳酸/甲壳素类多孔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人工生物膜材料专利“生物可降解活性医用组织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共以占 30%的股份技术入股组建成立了广州暨科拓源生物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人工骨和人工生物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2)工程中心与东莞科威公司合作开发的一次性使用体外循环管道、一次性使用静脉插管、一次性使用动脉插管已在东莞科威公司实现产业化;(3)在基础研究方面,发表论文151篇,其中 SCI、EI收录文章102篇,出版专著6部;(4)人工生物膜材料的研究成果于2007 年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二等1项及广东省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5)在广东高校率先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GMP中试车间300平方米,用于人工器官及材料的临床前中试研究;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骨科疾病研究所,开展骨科修复材料的临床前生物学评价;在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已建成人工器官及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以自有的知识产权组建了广州暨科拓源生物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