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信息:1991-1993年,于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现任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
采访时间:2012年8月7日
采访地点:暨南大学理工二楼
撰文:刘铮
2012年8月7日下午4时,寻访小组的队员们来到广州市暨南大学理工二楼的一间办室门前,敲门后却发现无人应答。正当我们疑惑之时,一阵匆匆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地传来。来人正是与我们相约进行访谈的周长忍教授。
1991-1993年,周长忍教授在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林尚安院士。在相谈甚欢的一个多小时里,从周长忍教授的言语中,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个院士形象——科研细致,学风严谨,造诣深厚。在一段段的回忆中,我们仿佛闻到了桃李的芬芳。
缘起,是一本厚重的书
在通讯不够发达的90年代初期,周长忍教授与林尚安院士只能通过书信交流。在周教授来到中大读书前,他们从未见过面。而使他们结缘的,是一本厚重的书《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这本书是全国第一本系统讲解高分子的专业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我上课时也参考了这本书。林尚安院士学术水平高,在高分子界有威望。所以当我决定深造时,最希望成为他的学生。”提到对林尚安院士的第一印象时,周长忍教授用了两个词概括———严肃、严格。
关于林尚安院土的“严”,周长忍教授讲述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林院士会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要求实验记录精确到时分。此外,学生每周需做一份书面总结,并与他交流谈话。有一次,周长忍教授在做实验时,发现缺少催化剂氢氧化钠,他便改用类似的氢氧化钾,但实验结果总是不理想。林院士在看完周教授的实验总结报告后,找他谈话,由电子排布理论谈起,从原理上解释实验失败的原因。这件小事让周长忍教授懂得做实验不能想当然。
传承,是一份延续的薪火
谈起林尚安院土这样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周长忍教授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
林院士十分注重政治教育,要求他的学生必须坚持政治学习,每周四下午要发言、写心得,偶尔还会组织集体到海南、深圳、珠海等地进行社会考察。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了解时事,掌握国家在科技领域中的投入与规划情况,有的放矢。“你们知道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有关科研的项目有哪些吗?我现在也像林院士一样要求我的学生关心政治,了解国家发展动向,确定科学研究目标。我希望你们也能如此。”周长忍教授笑着对我们说道。
在中大高分子所的研究学习,让周长忍教授获益匪浅,读博土期间的书籍他还好好存着。周长忍教授现在在暨南大学从事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的研究,同时也执起教鞭,投身教育行业,担任博导。选择这条职业道路,周长忍教授说自己也是受到了林尚安院土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到暨南大学工作的初期,结合在中大高分子所的学习经历,他首先研究的是富氧膜,由此一步步展开,逐渐转向生物材料领域。
周长忍教授深情款款说起恩师的教导
师恩,是一抹动人的情怀
以“严师”形象存在的林尚安院士,虽然在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不多,但从细节处可见他对学生的爱护。周长忍教授在读博时每月有固定补贴160元,而林尚安院士会自掏腰包,给每个学生额外补贴60元。
当林尚安老师被评选为院土时,周长忍教授和他的同学们都觉得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纷纷表达了祝贺。几年前,林院士病重,许多学生都去探望他,周长忍教授也在其中:“当时老师虽然躺在病床上,但头脑依然清晰,一个个点出我们的名字,我们跟他说各自的近况,他也感到十分欣慰。”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本次访谈进入尾声。最后,周长忍教授勉励同学们要学会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
周长忍校友与寻访队员合影
来源:《溯昔——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事》,作者:毛宗万 /陈文波,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