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研发中心由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成。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成立于2016年4月,由化学系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组成。化学学科源起于1930年。根植于侨校+名校的暨南沃土,历经几代化学人的努力,化学与材料学院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据 2019 年 11 月 ESI 数据,化学、材料两学科均进入ESI全球前5‰水平。
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正高职称42人,副高职称33人,专任教师69人,其中60%有海外知名高校留学经历。学院拥有一大批优秀教学与科研人才,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科技部863计划青年科学家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等。
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分别为: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创新班)、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其中应用化学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和教育部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化学学科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我院在校学生920人,其中本科生551人,研究生369人。除了保送北大、清华、同济等国内“985”高校读研外,学院大批毕业生被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录取,前往国外知名高校深造。
学院拥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和创新团队1个。学院与伯明翰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克莱姆森大学、法国雷恩大学等海外高校在学术交流、教师互访、学术交换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
工程中心主要依托化学与材料学院材料和化学相关学科,对工程中心在生物材料制备和研发方面提供重要支撑。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前身为1927年成立的生物学系,1999年整合重建。学院下设7系1中心,即生物工程学系、生态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细胞生物学系、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免疫生物学系、发育与再生生物学系和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
学院拥有陈志南院士主持的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肿瘤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水体富养化与赤潮防治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功能蛋白质研究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物技术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水库蓝藻水华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抗体药物与免疫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药物载体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2个涉外联合实验室和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病毒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院获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国际国内各类发明专利授权百余项,大力推进产学园结合和成果产业化。
学院共有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4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位列第一。对全校10个排名前1%的ESI学科的总贡献度遥遥领先,占全校的1/3,ESI高被引论文数量、发表论文综述稳居全校之首。
学院设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态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专业学位,10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分别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签订“再生医学-分子与发育干细胞生物学”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拥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中组部人才计划、973首席、南粤百杰等各类人才在内的全职专任教师163人,其中正高81人,副高61人,92.0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学院教师近年在Nature、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千余篇,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命技术学院有力支撑了工程中心在生物材料尤其是胶原类材料和药物载体材料的研发,在成果落地和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