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8月22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刘明贤教授和药学院何蓉蓉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化学学科博士点博士研究生冯悦为论文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
放射性结肠炎是接受盆腔放疗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常表现为腹泻和便血,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其病因是辐射诱导活性氧触发肠细胞死亡,导致粘膜破坏、炎症和出血。埃洛石是中药赤石脂的主要成分,古籍记载赤石脂归大肠、胃经,主泻痢,肠澼脓血,为涩肠止泻常用药物。此外,埃洛石是天然的稀土吸附黏土,可吸附稀土铈(Ce)离子并实现CeO2纳米酶在其表面的成核生长用于清除活性氧ROS。将埃洛石的止泻止血功能与CeO2的ROS清除特性结合可有效治疗放射性结肠炎。
本工作通过共沉淀法在埃洛石纳米管(Halloysite nanotubes,HNTs)的管外表面原位生长超小CeO2纳米粒子合成CeO2@HNTs。与未添加HNTs合成的CeO2相比,CeO2@HNTs中CeO2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HNTs表面,且尺寸从4.7 nm减小到2.8 nm。这种超小CeO2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暴露更多表面原子,具有更高的Ce3+/Ce4+比值,表现出增强的纳米酶活性,可有效清除多种ROS。
随后将CeO2@HNTs开发为口服维生素E的Pickering乳液,通过清除ROS和抑制铁死亡来缓解放射性结肠炎。埃洛石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埃洛石本身的止泻止血性能可用来缓解腹泻与便血;其外表面原位合成的超小CeO2纳米酶发挥ROS清除功能;其管内装载铁螯合剂DFP用于缓解结肠组织铁压力以避免肠上皮细胞铁死亡;其胶体特性使其被用作界面稳定剂制备了具有优良稳定性的水包油Pickering乳液;埃洛石的强负电荷性还可用于静电靶向吸附于结肠炎症区域,与铁死亡区域共定位,提高治疗效果。这种通过铁死亡途径协同抑制策略在肠上皮细胞模型和小鼠放射性结肠炎模型中均发挥较好疗效,为放疗保护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化创业团队计划项目等基金的资助,并在药学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完成。
论文题目:A ferroptosis-targeting ceria anchored halloysite as orally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radiation colitis therapy
论文作者:冯悦#,罗祥#,李紫纯,范新娟,王一婷,何蓉蓉*,刘明贤*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0794-w
供稿:化学与材料学院
文:刘明贤
校对:张初曈
责编:杜明灿
初审:李逸凡
复审:陈文举
终审:李丹